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一、“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 石景山区得名是因为区境内西部有一座名为“石景”的山,本区界内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它正好位于永定河冲击扇的轴心位置上。古时滔滔的河水自西夺口而出,一泄千里,势不可挡,但它流到石景山下时,因山的阻挡,只能绕山而行,千万年来河水的冲击,造成了石景山西崖壁立千仞的奇特景象。自永定河流过石景山之后,都是阡陌千里的平原了,再也...
一件中国唐代的银制壶将于4月8日在苏格兰布莱尼姆宫的Lyon & Turnbull拍卖会上进行拍卖。 这件古董银壶有一个盖子,形状类似南瓜,表面绘有花鸟和动物的图案。目前预估价为12万英镑。 该银壶的所有者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但他告诉记者“拥有这件古董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过程。”当他在装满什物摆设的硬纸盒里发现现这件古董时,当时并未意识到它的价值,只是觉得很...
苏富比方面透露,一件十分罕见稀有的龟甲状梳妆盒将在4月8日香港苏富比举办的古董、珠宝及绘画作品拍卖上亮相。 苏富比此次即将举办的古董、珠宝及绘画作品拍卖是香港苏富比一年举办两次的古董拍卖的第一场,同时也成为了衡量亚洲艺术市场的风向标。 此拍品为中国唐代皇家赠送给当时日本圣武天皇的礼物,呈八角形,长约35.6厘米,表层镶满珍珠母和琥珀制成的花瓣。如此精致稀有的梳妆盒自然成为了全场拍卖的焦点。...
作为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包括了陆海交通的两个方面,按照丝绸之路扫展规律,先是以陆上丝路为主,后来才被兴起的海上丝绸所代替 。 虽然海上丝路的历史也很古老,但却长期未能超过陆上丝路的发展,只是到了中古初期,尤其是公元8世纪中叶以后,东西海上交通空前繁荣,海上丝路才声速发展。中古海上丝路的发展,无疑和中国唐代丝路的发展变化有密切关系。唐代时,东西京广线济文化交流出现了高潮,丝绸之路繁荣无比。迄今一般...
10月30日,河南一位铜镜收藏者展示精美的唐代“花卉镜”。 这面唐镜丰富的花卉图案显示出当时的铸造工艺以达到相当负责的水平。中国古代的制镜工艺,到了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时期铜镜的种类繁多,纹饰华美。珍禽异兽,花鸟鱼虫,神话传说,丰富多彩。唐代的铜镜无论质地、图案,都已经特别精良。目前这面唐镜估价在5万元人民币。
青铜器历史悠久,发展变化也很大。从商代至唐代以前的铜器习惯上称为古代青铜器,唐代至清代铜器不再称为青铜器而叫铜器。唐朝建立后,天下逐渐变得太平,国力可以与汉朝媲美。此时赤金、黄金的界限已经区别得很清楚,重要的铜器大多选用赤金制作,人们已不像以前那样,把铜器看成与金一样贵重。结果造成用铜器的人没有了过去的高贵的感觉,铸器的人也不像前代那样充满神圣感了。所以当时生产的铜器,品类范围虽然还是很广,但质量...
唐代铜镜中葡萄纹饰的由来 1988年在甘肃省靖远县北滩乡发现一件神像纹鎏金银盘,经甘肃省博物馆鉴定为东罗马帝国早期遗物。银盘为圆形,有矮圈足,直径31厘米,通高4.4厘米。盘内璧满饰花纹并鎏金,盘外璧素面抛光,有加工遗留的旋纹。盘内纹饰呈同心圆状布局,自内向外分为三层。 同心圆的中心为一斜靠在一头狮子背上的青年男子形象,男子的面部已模糊不清,但仍可看出其卷发无须以及高鼻深目的轮廓。裸露的上身显...
唐代玉料以和田玉为主,其它玉料少见。在唐代礼器和陪葬玉数量很少质量也很差。但是实用物、随身饰物等都很精美。器皿玉器到唐代非常兴盛。唐代的摆饰玉器以人物、动物居多,既有中原人物、西域人、西域物。唐代宫廷用玉都是装饰玉,只在宫廷使用,主要有玉带板和玉首饰两大类。 唐玉器在装饰材料上,金玉并用,绚丽多彩。在玉器上出现黄金饰件,始见於战国至汉代,当时的黄金饰件主要起垂勾作用,如金链串玉佩金玉带钩等。唐...
记者今日从陕西文物部门获悉,文物工作者近日在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西安大雁塔发现宋人题刻,刻于塔室墙壁方砖上,共计三十个字,笔画挺秀劲遒,气势雄健飞扬,书法价值可观。 大雁塔坐落于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始建于公元六五二年,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归国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大雁塔闭门谢客,进行了保护维修。此间文物工作者在清理塔内壁脱落粉饰层时,于塔体第三层塔室西...
三尊石佛中最小的一尊 近日,芮城县发现三尊深埋黄土之下四尺有余的三尊唐代石佛,这是近年来芮城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令文物工作者兴奋不已。三尊佛像现已移交芮城县博物馆收藏。 那天在芮城县原土产公司基建工地,一尊石佛连同黄土被挖掘机挖了出来,在场的文物工作者便迅速对现场进行控制,对佛像实施保护,随后又连续发现了两尊形态各异的石质佛像。三尊石佛中一尊较小约45厘米,另两尊皆高约96厘米,且有项光,在项...
1月8日,记者在市秦腔博物馆筹备办公室看到20座身材丰腴、衣衫靓丽、云髻高耸、神情各异的伎俑,犹如一个正在演奏的小乐队,生动、优雅。据了解,这4组共计20座唐代伎人陶俑是该馆工作人员陈岚无意中发现的,这20座唐代伎人陶俑的发现和收藏,填补了我市在此类文化遗产上的空白。专家称,这些伎人陶俑的发现,意义价值非凡。 兰州市秦腔博物馆筹备办公室负责人李智告诉记者,这些文物是在隍庙发现的,据称出土于天水,...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日前披露:该院近期在郑州市上街区的一处考古工地上发掘了一批晋、唐时期的墓葬,出土大量重要文物。在一座墓中出土的两件唐代青花塔形罐非常罕见,填补了中原地区乃至全国长期以来未发现完整唐青花的缺憾,其中一件瓷器的腹部非常明显地绘有一幅古代“曲棍球”图。 张松林说,这处墓地位于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西4公里的一块耕地中,西距巩义市黄冶唐三彩遗址19公里。...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日前披露:该院近期在郑州市上街区的一处考古工地上发掘了一批晋、唐时期的墓葬,出土大量重要文物。在一座墓中出土的两件唐代青花塔形罐非常罕见,其中一件瓷器的腹部非常明显地绘有一幅古代“曲棍球图”。 张松林说,这处墓地位于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西4公里的一块耕地中,西距巩义市黄冶唐三彩遗址19公里。该地汉、晋时期属河南郡,唐代时期属河南府,其周边地带曾...
在昨日举行的河南省考古工作会议上,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披露:该院在郑州市上街区一处考古工地上发掘了一批晋、唐时期的墓葬,在一座墓中出土了2件精美的唐代青花塔形罐。 张松林介绍,此次共发掘古墓葬25座,其中晋墓10座、唐墓3座。晋墓墓葬形制基本相同,由墓道、甬道、主室、侧室4部分组成,唐墓由墓道、甬道、墓室3部分组成,均为单棺葬,墓道较宽,墓葬整体呈“刀”字形。还...
大港水库内唐代古遗址中又有重大发现,现场的一块巨型青石上刻有碑文。另据市考古专家初定,该处是本市至今在海河南部首次发现的唐代古建筑遗址。 昨天上午,记者跟随大港区文化局文保人员再次来到大港水库内的古遗址进行勘察。文保人员将现场发现的这块青石进行简单清洗。由于长时间风化,青石上的字迹已经无法辨认,但四周雕刻的花纹还依稀可辨。青石碑后面,有一些为楷书的刻字,其中一些保存得还比较好。文保人员断定,这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